当前位置: 站点首页 >> 新作发布

蒋兴强《远去的野渡》

发布日期:2020-05-20 信息编辑: 浏览次数:

  读屏时代,纸质读物势微,临近作品进厂,出版社主动要求再加印几千册的现象已不多见。但这样的喜事,日前,就真的从天而降在达州籍作家蒋兴强的头上,四川文艺出版社为满足市场所需,已将蒋兴强的散文精选集《远去的野渡》,加印2000册,以充实渠道销售及实体店铺货。


作为建国以来达州市首位获得全国散文类最高专项奖作家,《远去的野渡》是蒋兴强获得冰心散文奖单篇奖作品名。这次喜讯的来临,于刚进花甲的蒋先生,并非偶然,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,他已先后在《中国作家》《四川文学》《山西文学》《青年作家》《延安文学》《黄河》《滇池》《诗刊》等老牌名刊发表中篇小说、散文等400余万字,作品多次被《小说月报》《小说选刊》《散文选刊》等权威选刊选入和获省级以上奖项十余次,散文《木匠身影》还被选入部教版、人教版教辅教材或选入全国百所名校中高考经典模拟试卷。

评论家、正高讲师彭辉在《燕赵晚报》曾以《野渡三秋味》为题评论:“咋一看,推想应该和沈老笔下的边城情景差不多,谁料却有不少更为广阔、活泛、情浓之处,乡情、亲情、草木之情呼之欲出,一篇篇烟火味十足的文字演绎了人性、人情的善美。作家笔下的孙子系爷爷的养子所生,这种超越血缘、胜过生命延续的温馨,在《老家那盘青石碾》《老井与村庄》等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、柔肠百结,让人为之动情、流泪,足见蒋兴强老师学养深厚。……特别是以碾、以井喻世等细节,……其震撼力绝不在朱自清父亲的《背影》之下,爷爷的命运、个性和对世象的洞见,堪称经典!”

据出版社编辑罗月婷介绍,《远去的野渡》精选了作者刊载于《散文选刊》《人民日报》《解放日报》《文汇报》等刊物上的散文70篇,书中描写了童趣、亲情、随笔、游记、读书札记五方面的内容。写童趣,立足渠江、着眼大巴山,写出了童年生活的纯真快乐,既有小说的视野,又有散文的灵气;亲情部分突出了爷爷、父亲、母亲和岳父家、舅家等人物个性、职业特点,写出了小家庭的生存状态、大社会的纷繁世象;随笔总是不随,能读到一个优秀作家的特质和作家的良好家风,看似是生活琐碎,实则每有独见,常常给人以触动和某种启发;作者尤擅长发现和写作一些走向非遗的题材,兼以紧贴现实的爱情婚姻、家庭事业和极具巴蜀风俗等富有研究价值的元素,散文中添一字多余,少一字不可;该厚时,淋漓尽致,亦显大家之磅礴,有很高的阅读、研究和收藏价值。近日,《远去的野渡》已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微店、天猫等销售,疫情后新华文轩实体店将上架售书。



附: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书评|《远去的野渡》:超越“工匠精神”的书写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文/冯晓澜


一个作者想在散文领域脱颖而出,闯出自己的天地,着实艰难,除勤业、精业,有“工匠精神”外,还得有敬畏之心,有超越“工匠精神”的创新精神和坚守定力。

作家蒋兴强就是一个有着“工匠之家”血脉,又具有这种特质的人。多次获四川省副刊年度(散文)奖、2018年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的他,201912月结集推出散文精选集《远去的野渡》。这不仅于他有着非凡的意义,对四川的散文创作来说,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收获。

《远去的野渡》选材对象为老井、石碾、野渡、木匠、石匠、蔑匠、上载、女抬工等已偏远的冷门元素。虽具有记忆中的日常性,但因作者具有广阔、高远的视野,独辟蹊径的选材和深耕细作的创新性及表达手法的多样性,呈现出风土人情的主体风貌和与众不同的厚重感。

人是群居动物,家庭成员之间产生的祖孙情、父子情、母子情、兄弟情、姐妹情等亲情,被铭刻于生命成长的过程中。一旦提笔,亲情就自然而然成为选材和反映的对象。隔辈亲,祖孙情,在中国是一种家庭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。《老家那盘青石碾》不仅写了昭示着农民日子好坏的青石碾,最重要的在于,还书写了亲密无间的祖孙情。作品字蕴情、话出彩,碾含人物命运、社会现实,意象极为丰富。石碾在文中不仅与他们生命相连,而且还被寄托为对爷爷的祭奠之物并上升为一种慈悲为怀的信仰。这独步于亲情之上的人生哲理光亮,让文章蓦地有了灵魂和厚重感。

《再晚,那个方向都亮堂》以笔随情走、不拘长短的分节,深情地讲述曾祖、父辈的爱情以及和两个舅舅家的亲情,书写出散文体量少见的家族、亲情的绵长悠远。这是文集中亲情类最亮丽的篇章之一,亦是时下散文缺少的视野和寓意,曲径通幽般折射出关联千家万户、已经延续世世代代也应该珍惜的亲情文化。与普通作者不同的是,作家巧借奶奶、母亲的爱情故事和她们回娘家这条弯弯曲曲的山路,写出了山路从泥巴路到石板路再到碎石路、泥青路的变化和路两边的乡村从集体所有制一块块晒坝、一座座宝管室到一幢幢大型国家粮库变化,一家家茅草房也随着岁月的渐变成青瓦白墙的小洋楼,人们从赤脚步行赶场变成开自家的小轿车上街。通篇没一个金钱、物资、富裕、变化之类的平庸之词,却处处都是乡村的温馨与嬗变,乡愁悄然而来。

乡愁是乡土中国由农耕文明走向城市文明书写不尽的主题。《老井与村庄》其二者为人与水的关系。在这关系上,演绎着在这方水土上鲜活的人情世故,具有以小见大的视野和格局。

作者的文心和雄心在于,要以一隅的典型性,书写出一个活标本。它以乡村的炊烟、生产、邻里为背景,以挑水、等水、争水、让水和爷爷、父亲、母亲互相体贴、累而温馨等特写镜头,引出风俗“新年头个日子,挑第一担二担水是金水银水,是财运;挑第三担四担是墨水,子女读得书;我们接着挑,才会越读成绩越好,代代出秀才”,接着,笔尖悄然一转,铺展出“父亲舍不下过世的母亲而留守老屋”“离不开故土的老人们,早不用千辛万苦去井里挑水而用上了电动抽水泵”,但现在的村庄,“除了只有三五个老人守望天空的衰败,余下的就是故土炊烟远去的人事温馨”……

作者行文节制,以情为经,以井为纬,织出一幅当下村庄的境况图,既有隐隐追问,更有对乡村精神、前景、风俗、文化消遁的担忧和呼唤。这种呼唤,在《这担忧,比贫穷还可怕》中尤强烈。作品以传统文化延续必以家庭、家族为基点,结合家风、族风、世风,上升到新编家谱、族谱和为其作序的高远期望,既为家族血脉的传承,更为规范后人行为、延续优良家风和前人精神。这种具有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,不容低估,体现了一个作家超越乡愁忧患的责任担当。

《牧童春早》《军地情歌》《孩子,外面在下雨》《自酿苦酒慢慢尝》等,则是笔蘸渠水情,墨眷巴蜀风物,有意境、有人物、有细节,反映了当地的风土民俗和人情冷暖。特别是《大巴山丧葬风俗写意》,有小说叙事的艺术性和极高的风俗文化收藏价值,是研究巴蜀丧葬文化(特别是巴山风俗)不可多得的一卷“珍本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《最后一单老式木匠活》《蔡艺学蔑匠》《父亲学石匠》等,不仅有非遗般的备录,更有“工匠精神”的礼赞和倡导。而文本的构架、意象和创新又有超越“工匠精神”的或哲理或社会的或特质的演绎。

这些植根于作者宝贵记忆的影像,不仅活画出具有浓郁巴蜀风情的独特画卷,而且烛照出蒋兴强之所以有今天这成就的前世之因。他的成功秘诀和他来自生命最宝贵的真情书写,启迪我们惟有深接地气,惟有与时代接轨,惟有书写出真实的生命体验,才会让文本超越个体生命价值,给时代留下个体证词。最终,实现文学价值、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。(202045日《华西都市报》A15版头条)


蒋兴强(1958—),笔名江夫、江帆,渠县鲜渡镇关房村人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达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、省报资深记者、《巴山文艺》原副总编辑兼执行主编,在《中国作家》《四川文学》《山西文学》《黄河》《诗刊》《人民日报》等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300余万字。有中篇小说、散文被《小说月报》《小说选刊》《散文选刊》等权威选刊选入,或入选全国教辅教材、中高考阅读经典模拟试题,或进入全国5年作品精选,获冰心散文奖等省级以上奖项十多次。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《猫鼠传》、中篇小说精选集《等到天晴》和散文精选集《远去的野渡》。长篇小说《返乡》已完成初稿。


冯小贵,笔名冯晓澜,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,达州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。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及散文随笔写作,有作品百多篇散见于《人民文学》《文艺报》《作品与争鸣》《名作欣赏》《作品》等国内报刊。曾获2014年下半年度《人民文学》近作短评金奖等奖项。


文:邱馨 图:来源于网络 初审:姚春 终审:赵定贵




  • 威廉希尔WilliamHill官方网站 蜀ICP备06020089号
  • 地址: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519号 邮编:635000